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章 山娃青年146集(2 / 2)

山娃和二弟弟办理好了手续回到家中。山娃看到小妹妹小可乖巧的模样,心里既欣慰又心疼。他拉着小可坐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叮嘱:

“小可,大哥和你二哥都不在家,你可得好好上学,知识改变命运,别偷懒。还有咱妈,她身体有病,你多操点心,要按时给妈吃药,千万别忘,有啥事儿随时给哥打电话。”

小可懂事地点点头,眼神里透着坚定说:“哥,你放心吧,我都记住了。”

简单收拾了二弟上学要用的行李物品,山娃又带着赵小生踏上返程之路。到了兴隆县,看着略显稚嫩却满怀憧憬的二弟,山娃既不舍又充满期许,掏出了仅有的20元钱塞给了弟弟,留着零花用,对着二弟一脸期待的叮嘱说:

“小生,承德市一中是个好地方,你到那儿可得争气,好好学习,和同学好好相处。哥就送你到这儿了,自己去报到吧!哥哥有事不能送你到学校了,有困难找老师。”

小生接过行李物品,眼眶微红,用力点头说:

“哥,我知道了,你回去也注意身体呀。”

目送二弟远去的背影,山娃站在原地许久,直到那身影完全消失在人海,才转身,带着对家人满满的牵挂,重新奔赴工作与生活的浪潮之中。

随着9月1日这个搬家的日子逐渐临近,山娃家中弥漫着忙碌又期待的气息。提前两天,山娃的妻子刘荣荣就像一位精心筹备的指挥官,全身心投入到整理出租屋的“战斗”中。她纤细的双手麻利地穿梭在各个角落,新糊上了窗户纸,擦干净了玻璃窗,给小美美支起了蚊帐,更换了新苇席。把西屋收拾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经她这么一番打理,原本略显杂乱的屋子焕然一新,处处透着温馨与整洁。

到了搬家这天,山娃早早就借来了食堂的双轮车,那车身虽有些斑驳,却结实耐用。房东张锦程得知山娃搬家,热心地赶来帮忙,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让山娃心里暖乎乎的。老哥俩齐心协力,将一件件行李、一箱箱物品稳稳地放置在双轮车上,每放一件,山娃都在心里默默清点,生怕落下重要物件。

一切装载完毕,山娃仔细地把宿舍门锁好,随后郑重地将钥匙交还给李主任,口中满是感激说:

“李主任!在这儿住的这段时间多亏您照顾,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感谢!”

李主任笑着摆摆手:

“山娃呀!别客气,以后有啥困难尽管说,能帮的一定帮你。”

山娃道过谢后,他和张哥一左一右握住双轮车的把手,喊着口号,一起发力,将车缓缓推出了县政府大院。初秋的阳光洒在身上,暖而不燥,微风轻轻拂过,像是在为他们助力。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话题从家常琐事聊到未来展望,气氛欢快融洽。不多时,他们就朝着四道街张锦程的家稳步前行,车轮滚滚,载着山娃一家对新生活的憧憬,驶向新的港湾。

刘荣荣和张嫂在院门口,迎接着山娃和张锦程的到来,等到他们到来之后,大家七手八脚的把行李物品都从双轮车上卸了下来,搬进了西屋,有些炊具和餐具放入了厨房间的橱柜里。刘荣荣在新的家里摆放着被褥和各种物品,山娃又把双轮车推着送回了食堂。旧的家搬完了,新的家又诞生了。

从此以后,山娃在兴隆县城开启了租房生活之旅,这次是山娃在兴隆县城第一次正式租房安家。而半壁山的赵家小院,在父亲赵明的大力支持儿女们考学基础上,在山娃积极配合努力下,终于把“病包”一样的家庭,像做了分割手术一样,切割分出了山娃一个小家庭,姊妹们像小燕子一样,飞出了燕巢:大妹妹赵小云虽然是农业户口,但考取了乡镇干部,当了南天门乡的统计员;二妹赵小花去一中插班高二继续复习考学;二弟赵小生去承德市一中读高中,小弟三宝仍然留在大东北赵明那里上学;家里只剩下山娃妈妈和小妹妹赵小可上学读书。

生活来源仍然靠着父亲那微薄的工资支撑着,有时,山娃也不得不帮衬一下。所以,经济压力还是很大,收入来源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为此,山娃的父亲赵明不得不在单位,借支工资来维持二妹妹复习、二弟弟上学上的生活费。负债越来越多,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秋收到了,山娃半壁山家里已经分田到户,春天山娃给家里买了复合肥和种子,妻子刘荣荣张罗着把小队照顾分得的四亩好地,都种上了杂交玉米。

自从在6月份山娃把刘荣荣,接到兴隆县城学习缝纫技术,当了学徒工以后,就没有人再管过那几亩玉米庄稼地,可是,秋收时仍然丰收高产。这可能是复合肥的作用,也可能是土地肥沃的作用,还可能是老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