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几个舍友约好一起来看姬小颂。
“这房子真不错!”苏晓梅帮着擦拭窗棂上的灰尘,“比宿舍宽敞多了。”
姬小颂从五斗橱里取出一个铁罐:“多亏沈同学帮忙。这是老家带来的野山茶,麻烦转交给房管所的同志。”
沈红英接过铁罐,发现罐底用红纸包着一块上好的徽墨,顿时会意:“我姑父最爱写字,这可比什么都强。”
周雅文默默打量着堂屋里的陈设,目光在墙角那台半旧的蝴蝶牌缝纫机上停留了片刻。
姬小颂顺着她的视线,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布包:“昨日听你说了一嘴令堂的事儿,我猜可能她喜欢缝纫?这是海市产的进口机针,耐用不跳线。”
“你怎么知道……”周雅文难得露出惊讶的表情。
“猜的,”姬小颂眨眨眼,“看你衣服上的针脚就知道是行家做的。”
“你有心了。”
一阵寒暄之后,姬小颂在灶台前忙碌起来。
她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食材:钢厂特供的精面粉、徐卫东战友从大连捎来的海带、老李从家乡寄来的腊肠……
很快,一锅热气腾腾的三鲜面就出锅了。
“太香了!”苏晓梅吸着鼻子,“比食堂强多了!”
沈红英已经盛了一碗,吃得满头大汗:“这面条筋道,跟机器压的就是不一样。”
连一向矜持的周雅文都添了第二碗:“面粉很特别。”
“钢厂食堂特供的,”姬小颂给三个孩子分着面条,“说是给一线工人补充体力用的。”
饭后,沈红英主动洗碗,动作麻利得像在军营里训练过;
苏晓梅给孩子们讲故事,声情并茂的样子活像个专业演员;
周雅文则默默检查着孩子们的指甲,用随身携带的小剪刀修剪得整整齐齐。
姬小颂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她取出三本崭新的笔记本,每本扉页都用钢笔写着不同的赠言。
给沈红英的那本写着:“给最灵巧的机械师——愿你的双手创造奇迹。”
本子最后一页还夹着一张手绘的精密机床结构图。
给苏晓梅的本子上题着:“赠未来的语言艺术家——文字可以改变世界。”
内页夹着几枚精致的红叶书签。
周雅文的那本则写着:“致严谨的生命科学家——真理藏在细节中。”
书中夹着一片完美的银杏叶标本。
三个姑娘接过礼物,脸上的表情比收到任何贵重物品都要欣喜。
她们不知道的是,姬小颂为了准备这些,已经让姬诞暗中观察了她们整整几日。
夜深人静时,姬小颂在灯下清点着家当。
徐卫东每月寄来的80元工资,加上“长城”项目的30元补助,让她们在上京过得还算宽裕。
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比如说钢厂实验室报废的精密零件、战友从各地捎来的特产、老工人们亲手制作的小工具……
“小颂,人际关系网络初步建立。”
姬诞低声汇报,“沈红英,父亲是退伍军官,擅长机械维修;苏晓梅,书香门第,古文功底深厚;周雅文,医学世家,科研能力突出。”
姬小颂轻轻点头:“要记住,真诚比算计更重要。”
她看向熟睡的三个孩子,“这些优秀的姑娘,将来都会是国家栋梁。”
窗外,上京的月光静静洒在院里的枣树上。
休息了几日,终于要准备正式上课。
上京大学物理系的教室里弥漫着油墨的清香。
姬小颂轻轻抚摸着崭新的《普通物理学》教材,指尖能感受到纸张上细微的凸起。
这是刚赶印出来的课本,油墨都还没干透。
“同学们静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