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了,但开得不多。
段晓棠微微歪着头,面带疑惑地说道:“他俩不是山路十八弯的郎舅吗!”
见段晓棠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吴越解释道:“今日在白府,王镇将为冯四仗义执言,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得罪雍刺史。”
不落井下石、隔岸观火和豁出去拼了,这三个层次可大不一样。
吴越直奔主题,“我听说他俩从前关系一般,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亲近了?”
若说是在战场上惺惺相惜,那显然不太可能,因为王元亮之前一直留守在并州城,并未前往前线。
这个问题的答案,段晓棠还真知道,环顾四周,确定没有闲杂人等后,才压低声音说道:“他们俩最近打算合伙做点事业。”
吴越眉头微皱,“武事?”
段晓棠公布正确答案,“媒人事业。”
这下轮到吴越嘴角抽搐了,王元亮也就罢了,冯睿达去做媒,不嫌晦气吗?
就像吴越不热衷于给人保媒拉纤一样,自己过得一塌糊涂,就别去妨碍新人的喜气。
不过,在并州城里,还是有几个人不会嫌弃冯睿达的。
吴越一下子就猜到了关键:“太原王氏打算和谁联姻?是李二郎还是东阳郡公?”
李弘业年纪尚小,不着急成亲,但可以先议亲。
李君璞更不用说,婚事一波三折,早就过了长安高门子弟的初婚年龄。
二选一,对吴越而言并不是难题,语气笃定道:“李二郎。”
李弘业爵位高,到底年纪小没有定型。但李君璞已经在战争中崭露头角,且他实际上承接了李君玘的余泽,是李家的当家人。
与他联姻的好处,比只空有名分爵位却年幼的李弘业多得多。
段晓棠以沉默肯定了吴越的猜测。
吴越缓缓吐出一口气,“世家两头下注,果然是常态。”
段晓棠听吴越语气不大对劲,便问道:“这不是投资青年才俊吗?”搏一个夫贵妻荣,互相提携的未来。
吴越反问道:“梁国公亲妹嫁到哪一家?”
段晓棠不假思索地回答:“太原王氏。”
吴越微微颔首,“太原王氏联姻无数,姻亲众多。纵观并州大营历任主将和高阶将领,或多说少都和太原王氏有姻亲关系。”
虽然由于种种潜规则限制,王氏子弟不可能在并州大营坐上高位,但高阶将领甚至主将一定是他们的姻亲。
白宪英在长安长大,她议亲时白家早已失去了对并州大营的绝对掌控权,可她依旧嫁进了王家,这就是两家不对外言说的默契和合作。
当然对外的说法是眷恋故乡,难舍族人。
白隽这些年和并州,以及并州大营渐行渐远,所以他的儿女都没有和太原王氏议婚。都是与另一大姓荥阳郑氏联姻的。
太原王氏通过联姻的方式,将自己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了并州大营的每一个角落。
段晓棠注意到吴越的用词是“下注”,而且是“两头下注”,他不可能不清楚这和“投资”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