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靖王的口供是韩文清想要扶持他当新皇,说是有仁帝的遗诏,要遵从仁帝的嘱咐拥戴他称帝。
靖王便要求韩文清出示遗诏,可韩文清却拿不出来,反而只说了九龙玉玺就在他手上,他大可以将九龙玉玺交给靖王,如此便可以证明仁帝是选了靖王当新帝的。
但靖王常年在外,对朝政并不熟悉,更无治理天下之才能,未曾得过仁帝教导帝王之术,岂敢接此大任?
故而,靖王以景帝是太子身份,拒绝了韩文清的请求,希望韩文清将玉玺交还太子,扶持太子登基,韩文清怒而离去。
韩子苒看完靖王的口供后,不由冷笑一声。
那靖王有无治理天下的才能不知晓,但他保命求全的本事却不差。
这个姨父,在当时韩家已经被灭门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为了保命,把锅全都推到了祖父头上。
故而,这些事后补录的口供,有很大的可能是靖王片面之词,纯属虚构的。
只不过,韩子苒觉得事后还是得去找靖王问一问,看看当年祖父找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想清楚这点之后,韩子苒又去翻阅了宋禹希的口供。
宋禹希的口供倒是有几分可信,他作为韩文清的首席大弟子,可以说是韩文清的心腹。
仁帝去世后,宋禹希就跟随在韩文清身边,看着韩文清每日都在不断地拉拢朝中文武百官,迟迟不肯扶持太子登基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让文武百官拥戴他称帝。
其中,宋禹希供出韩文清曾多次与诸多亲近的大臣商议,另立皇子登上大统。
交谈的言语,宋禹希都记得一清二楚,找来那些大臣与宋禹希对质,那些大臣都对宋禹希破口大骂,证明确有其事。
最后那些大臣都被列入了清算的范围内,全都供认当初韩文清的确准备要另立某位皇子登上大统。
韩子苒看到这里,不由皱了皱眉头,宋禹希的这一份口供,可是有诸多官员为其证实的,并非虚构妄言。
也正是因为宋禹希的这些供认,将韩文清及其所属叛党全都扯了出来,让全天下都不得不信韩文清有篡位之心。
看到这里,韩子苒叹了口气,这里恐怕就是整桩旧案最难推翻的地方了。
当年韩文清为何没有遗诏的情况下就想要阻挠太子登上大宝?
他是真有私心,还是别有用心?
整桩案卷并未写明,那些被宋禹希供认出来的大臣至死都没有说出韩文清要另立新君的原因。
而如今极有可能知晓为何韩文清当初这么做的,只有宋禹希一人。
故而,韩子苒见宋禹希是迟早的事,但韩子苒没有准备好之前,不会冒然去见他。
一旦见他,也就是最后解开谜题之时,韩子苒想在这之前,再多了解韩文清一些,也好有更正确的判断。
所以,韩子苒将宋禹希安排在最后,先顺着案卷的顺序,逐个逐个查明整桩事情的来龙去脉。